| 1人回答 | 35次阅读
新生儿不定时抖可能由生理性肌阵挛、低钙血症、新生儿惊厥、遗传代谢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暖补钙、抗惊厥治疗、代谢干预等方式处理。
1、生理性肌阵挛: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肢体抖动,表现为睡眠中突发短暂颤抖,无须特殊治疗,注意保暖即可缓解。
2、低钙血症:维生素D缺乏或喂养不足可能导致血钙降低,伴随易惊、多汗等症状。建议家长遵医嘱补充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维生素AD滴剂、碳酸钙D3颗粒。
3、新生儿惊厥:缺氧缺血性脑病或颅内出血可能引发节律性抽动,常伴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使用苯巴比妥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控制发作。
4、遗传代谢病:苯丙酮尿症等疾病可能导致代谢异常性抖动,伴随喂养困难、特殊体味。需进行新生儿筛查,确诊后需采用特殊配方奶粉及饮食控制。
家长发现抖动频繁或伴随发热、拒奶时,应及时记录发作视频并就诊儿科神经专科,日常注意保持适宜室温并避免过度刺激。
新生儿呕奶可能由喂养姿势不当、胃容量小、胃食管反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拍嗝处理、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喂养姿势不当哺乳时婴儿头部过低或含接不良易吞入空气。建议家长采用半竖立位哺乳,喂奶后保持婴儿头高脚低体位15分钟。
2、胃容量小新生儿胃呈水平位且容量仅5-7毫升。家长需少量多次喂养,单次奶量不超过30毫升,间隔2小时哺乳一次。
3、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全有关,表现为进食后喷射性呕吐。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西甲硅油乳剂、铝碳酸镁颗粒等药物。
4、幽门狭窄因幽门肌层肥厚导致梗阻,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呕吐。需超声确诊后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术后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胃肠功能。
家长应记录呕吐频率与性状,选择防胀气奶瓶,哺乳后竖抱拍嗝10分钟。若出现体重不增或胆汁样呕吐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