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肾周围炎是指发生在肾脏周围脂肪囊、筋膜或结缔组织的感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腰痛、发热、尿路刺激征等症状。肾周围炎通常由尿路感染扩散、血行感染、邻近器官感染蔓延等因素导致,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干预。
1、感染来源
肾周围炎多由尿路逆行感染扩散所致,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菌。肾盂肾炎未及时控制时,细菌可穿透肾包膜侵入周围组织。血行感染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常继发于皮肤脓肿或心内膜炎。邻近器官如阑尾、结肠的化脓性病变也可直接蔓延至肾周间隙。
2、病理变化
炎症初期表现为肾周脂肪组织充血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形成蜂窝织炎或脓肿。脓肿可局限于肾周间隙,也可突破筋膜向腰大肌、髂窝等部位扩散。慢性期可能出现纤维化粘连,导致肾脏活动度下降。部分病例可合并肾盂积脓或脓肾,严重时诱发脓毒血症。
3、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腰部钝痛、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征象,疼痛可向同侧下腹或腹股沟放射。查体可见患侧肾区叩击痛,腰肌紧张,部分患者出现脊柱侧弯。伴尿路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但约20%患者无尿路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
4、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可发现肾周低回声带或液性暗区,CT是确诊金标准,能清晰显示炎症范围及脓肿形成。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脏轮廓模糊、腰大肌阴影消失。尿培养和血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需与肾结石绞痛、腰椎疾病、腹膜炎等鉴别,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
5、治疗原则
轻症可采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疗程需持续2-3周。脓肿直径超过3厘米时需在CT引导下穿刺引流,严重者需行开放性清创手术。合并尿路梗阻者应同期解除梗阻,如留置双J管或经皮肾造瘘。治疗期间需监测肾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肾周围炎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以冲刷尿路。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尿常规及影像学。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存在尿路畸形或结石者应针对性处理原发病。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等脓毒症表现时需立即急诊救治,预防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肾炎可能影响怀孕,具体风险与肾功能损害程度、血压控制情况、蛋白尿水平及并发症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肾功能状态、高血压管理、蛋白尿程度、原发病活动性。
1、肾功能状态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者通常可正常妊娠,但需密切监测。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可能增加流产、早产及胎儿生长受限风险,建议孕前评估肾小球滤过率。
2、高血压管理未控制的高血压易引发子痫前期和胎盘功能不足。慢性肾炎患者孕前应将血压稳定在130/80mmHg以下,可选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等妊娠安全药物。
3、蛋白尿程度大量蛋白尿可能加重低蛋白血症和水肿,增加血栓风险。24小时尿蛋白超过1g者需优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停药方案,孕后改用甲基多巴等替代治疗。
4、原发病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病活动期妊娠风险较高,建议病情稳定半年后再受孕。需监测抗磷脂抗体等指标,必要时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
计划妊娠前应完成肾功能评估、血压控制及免疫状态检查,孕期每4周监测肾功能和胎儿发育,避免高盐饮食并保证优质蛋白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