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小儿血液科

新生儿溶血病危险吗

|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问题描述:
新生儿溶血病危险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姚伟
姚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溶血病存在一定危险性,严重时可导致贫血、黄疸甚至胆红素脑病。该病主要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胎儿红细胞破坏,常见类型有ABO溶血病和Rh溶血病。

母婴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诱因,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时,母体产生的IgG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Rh阴性母亲怀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D抗原可能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这种抗体在二次妊娠时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溶血反应。溶血后大量胆红素生成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节区,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进行性黄疸、苍白、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合并感染的新生儿发生重症溶血风险更高。这类患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血清白蛋白结合胆红素能力较低,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可能引发急性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吸吮无力;若未及时干预可进展为慢性核黄疸,遗留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脑性瘫痪等后遗症。部分Rh溶血病患儿可能出现胎儿水肿,表现为全身皮肤水肿、胸腹腔积液,严重者可发生死胎。

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需贯穿孕产期全过程。产前监测包括孕妇血型抗体效价检测、超声监测胎儿水肿迹象。出生后立即进行脐血胆红素测定和溶血三项检查,对高危患儿实施预防性光疗。光疗可促进胆红素异构体形成,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重症病例需采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阻断抗体介导的溶血,或进行换血治疗置换致敏红细胞和游离抗体。母乳喂养期间需监测黄疸变化,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出院后应定期随访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听力及运动功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新生儿溶血症父母血型

新生儿溶血症可能与父母血型不匹配有关,通常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新生儿溶血症可通过光照治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方式干预。父母血型不匹配时,母亲体内可能产生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 1、血型不匹配:新生儿溶血症通常发生在母亲为Rh阴性血型,父亲为Rh阳性血型的情况下。Rh阴性母亲在怀孕或分娩过程中接触到Rh阳性胎儿的血液,体内产生抗体,再次怀孕时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Rh阴性孕妇需在孕期注射Rh免疫球蛋白,预防抗体产生。 2、ABO血型不合: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型、B型或AB型血时,胎儿可能继承父亲的A型或B型血,与母亲血型不匹配。母亲体内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症通常较轻,可通过光照治疗缓解黄疸。 3、黄疸表现:新生儿溶血症最常见的症状是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严重黄疸可能导致核黄疸,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光照治疗是缓解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分解。 4、贫血症状:溶血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新生儿可能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严重贫血需通过输血治疗,补充红细胞,改善贫血症状。轻度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促进红细胞生成。 5、肝脾肿大:溶血过程中,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肝脏和脾脏承担清除受损红细胞的任务,可能导致肝脾肿大。肝脾肿大可能伴随腹部肿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肝脾肿大需通过药物治疗或换血治疗,减轻器官负担。 新生儿溶血症的护理需注意监测黄疸和贫血情况,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免感染。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光照治疗期间,需保护新生儿眼睛,避免蓝光直接照射。定期随访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