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急性患者的护理

|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肌梗死急性患者的护理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高珊
高珊 中日友好医院 副主任医师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应重点在于稳定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和促进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药物管理、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1. 生命体征监测与病情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确保充分供氧。必要时提供心电监护,密切注意ST段改变或异常的心律波形。一旦发现异常,如胸痛加剧或血压过低,需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2. 药物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包括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如他汀类、扩张血管药如硝酸甘油和溶栓药如阿替普酶或尿激酶。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给予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例如,患者若出现头痛、恶心或皮下青紫等常规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 心理支持与情绪调控
急性心肌梗死常令患者感到恐惧或焦虑,护理中的心理干预尤为重要。耐心倾听患者诉求,给予关怀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建议与心理医生沟通,以防止应激反应对康复的负面影响。
4. 饮食护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康复期间,应保持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适量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和橄榄油,同时限制红肉和高糖食物。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康复后可在医嘱指导下逐步恢复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或伸展操,以促进血液循环。
5. 并发症的预防与家庭护理
大量卧床患者易出现静脉血栓,护理时应每隔2小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适当进行下肢按摩,避免血栓形成。同时,患者家属需了解突发病情紧急处理方法,比如心肺复苏或拨打急救电话。病情稳定后,家属也应协助患者保持科学作息,定期复查心脏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需要综合观察、科学治疗和心理疏导,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及时就医、遵从医嘱、规范护理是每位患者渡过危险期并恢复健康的关键。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

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恶心或呕吐、出汗和心悸等。出现这些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1、胸痛: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通常表现为剧烈的压迫感或紧缩感,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臂、颈部、下颌或背部。这种疼痛通常持续超过15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2、呼吸困难: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患者可能感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或躺下时。这种症状可能与肺水肿或心力衰竭有关。 3、恶心或呕吐:心肌梗死可能导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或上腹部不适。这些症状可能与心脏缺血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有关。 4、出汗: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大量冷汗,尤其是伴随胸痛时。这种出汗通常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有关,是身体对严重心脏事件的反应。 5、心悸:部分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速、不规律或心悸,这是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所致。心悸可能伴随胸痛或其他症状,提示心脏功能受损。 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胸痛和呼吸困难。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也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