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急救流程

|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肌梗死的急救流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林燕
林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副主任医师
心肌梗死可通过心肺复苏、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式急救,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缺血等原因引起。
1、心肺复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进行心肺复苏。对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的患者,需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人工呼吸与按压比例为2:30。
2、药物治疗:在急救过程中,可使用硝酸甘油片0.5毫克舌下含服,每5分钟重复一次,最多3次;阿司匹林300毫克嚼服,抑制血小板聚集;吗啡2-4毫克静脉注射,缓解疼痛。
3、氧气支持: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升/分钟,以增加心肌供氧,减轻心肌缺血。
4、介入手术:在急救医院,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5、后续治疗:患者稳定后,需进行长期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同时进行心脏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心肌梗死急救后,患者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复发。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下壁心肌梗死是什么

下壁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脏下壁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通常表现为胸痛、恶心、出汗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1、病因:下壁心肌梗死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痛、恶心等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脂质沉积导致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则可能完全阻塞血流,引发心肌缺血坏死。 2、症状:下壁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或下颌,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休克,需高度警惕。 3、诊断:心电图是诊断下壁心肌梗死的重要工具,常显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心肌酶谱检查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可进一步确认诊断,冠脉造影可明确病变部位。 4、治疗: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链激酶需在发病6小时内使用,PCI手术可迅速恢复血流,降低心肌损伤。 5、预后:下壁心肌梗死的预后与及时治疗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存率。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控制危险因素。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限制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克,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适量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心电图、血脂、血压等指标,遵医嘱调整用药。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