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1次阅读
肿瘤患者肺栓塞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氧疗、手术取栓等方式治疗。肺栓塞通常由肿瘤高凝状态、长期卧床、静脉置管、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
肿瘤患者肺栓塞首选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或华法林钠片进行抗凝治疗,可抑制血栓进一步形成。使用利伐沙班片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时需监测出血风险。抗凝治疗需持续3-6个月,合并活动性肿瘤者需延长疗程。
2、溶栓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肺栓塞,可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溶栓治疗需在发病48小时内进行,禁用于近期手术、脑转移等出血高风险患者。溶栓后需衔接抗凝治疗防止复发。
3、滤器植入
对存在抗凝禁忌或抗凝期间仍复发血栓者,可植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滤器能拦截下肢深静脉血栓,降低致死性肺栓塞风险。待出血风险解除后需及时取出滤器。
4、氧疗支持
中重度肺栓塞患者需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超过90%。合并呼吸衰竭时需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氧疗可改善组织缺氧,减轻肺动脉高压对心脏的负担。
5、手术取栓
对溶栓失败的大块肺栓塞,可行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手术需在体外循环支持下清除肺动脉主干血栓,术后需加强抗凝。该术式风险较高,仅适用于特定危重病例。
肿瘤患者肺栓塞护理需密切监测呼吸、心率及血氧变化,卧床期间指导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高脂食物摄入。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超声,出现胸痛加重或咯血需立即就医。抗凝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引起脑损伤,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萎陷,严重缺氧时可能对脑组织造成损害。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若未及时干预,持续低氧血症可能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引发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损伤程度与缺氧持续时间、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早期通过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需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评估。
少数重症患儿可能因严重缺氧或合并颅内出血导致不可逆脑损伤,表现为脑瘫、癫痫或智力发育迟缓。这类情况多见于胎龄小于28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的极早产儿,需新生儿科与康复科长期随访干预。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肤色及反应能力,定期进行神经行为评估。母乳喂养困难或运动发育滞后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与早期康复训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声光过度刺激,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等神经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