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以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引起。
1、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胆固醇代谢障碍。典型表现为皮肤黄色瘤、角膜弓等体征,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需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依折麦布片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血液净化治疗。
2、饮食不当
长期摄入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高胆固醇食物,同时缺乏膳食纤维摄入,会导致胆固醇合成增加。这类患者往往伴随超重或腹型肥胖,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燕麦、深海鱼类等食物摄入,多数可在3-6个月内改善指标。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不足会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使胆固醇清除率下降。患者除血脂异常外,常出现怕冷、便秘等症状,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同时配合辛伐他汀片调节血脂。
4、胆汁淤积
胆道梗阻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继发胆固醇升高。这类患者多见皮肤瘙痒、陶土样便等表现,需通过超声或MRCP检查确诊。治疗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必要时行ERCP术解除梗阻。
5、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干扰脂质代谢。此类患者多有明确的用药史,停药后血脂多可逐渐恢复。若必须持续用药,可联合使用非诺贝特胶囊进行干预。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脂指标,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烹饪选用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油脂。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加速进展。出现胸闷、下肢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心血管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