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脚踝扭伤2个多月未愈可通过制动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长期不愈可能与韧带损伤、治疗不当、慢性炎症、关节不稳、骨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
1、制动休息
急性期后仍存在疼痛或肿胀时需减少负重活动,使用护踝或支具固定关节。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行走时可借助拐杖分担压力。持续制动时间一般不超过3周,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软组织粘连。冷热交替敷疗法能减轻慢性肿胀,每日可进行15-20分钟。脉冲射频治疗对顽固性疼痛有效,需由康复科医师操作完成。治疗频率通常为每周2-3次,连续4-6周。
3、药物治疗
慢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炎症疼痛,塞来昔布胶囊适用于胃肠敏感者。局部涂抹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可靶向镇痛。若存在明显肿胀,可短期口服迈之灵片改善微循环。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4、康复训练
踝泵运动每日3组可增强小腿肌力,每组15-20次。平衡垫训练能改善本体感觉,从单腿站立30秒开始循序渐进。弹力带抗阻训练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重点强化腓骨肌群。训练强度以次日不出现疼痛加重为度。
5、手术治疗
经MRI确认韧带完全断裂时,需行踝关节韧带修复术。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者可选择微骨折术。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后续配合系统康复。手术干预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
建议每日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硬的鞋子。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适量摄入牛奶、鸡蛋、西蓝花等食物。若出现夜间静息痛或关节交锁症状,应及时复查踝关节MRI排除隐匿性损伤。康复期间可咨询专业物理治疗师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老人股骨颈骨折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股骨颈骨折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早期活动、抗凝药物使用和物理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股骨颈骨折后常见并发症,骨折后疼痛和固定导致肢体活动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淤滞,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可能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早期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后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甚至休克。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或华法林钠片可降低血栓形成概率,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促进静脉回流。
肺栓塞是股骨颈骨折后严重并发症,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影响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轻度表现为活动后气促,重度可出现突发晕厥、血压下降。确诊需进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溶解血栓,必要时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高龄患者合并心肺疾病时风险更高,需加强血氧监测和血气分析。
除血栓外,股骨颈骨折还可能引发压疮、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应每2小时协助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鼓励深呼吸锻炼和有效咳嗽,每日饮水保持尿量。营养支持应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促进骨折愈合。康复训练从踝泵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床边坐起和助行器辅助行走。家属需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肿胀程度和呼吸频率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