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冻伤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一度冻伤、二度冻伤、三度冻伤和四度冻伤。冻伤通常由低温暴露引起,表现为皮肤变色、麻木、水疱或组织坏死,需根据损伤深度和范围采取相应处理。
1、一度冻伤
一度冻伤仅累及表皮层,皮肤呈苍白色或淡红色,伴随轻微肿胀和麻木感。患者脱离寒冷环境后,皮肤会逐渐恢复红润并伴有刺痛感。此时可通过温水复温(37-40℃)缓解症状,避免摩擦或直接热源接触。若出现局部瘙痒或脱屑,可遵医嘱使用冻疮膏或肝素钠乳膏。
2、二度冻伤
二度冻伤损伤达真皮层,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并形成透明水疱,水疱破裂后可能渗出淡黄色液体。患者有明显疼痛和灼热感,但深层组织仍保留活力。需严格无菌处理水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必要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禁止自行挑破水疱或使用雪搓等错误复温方式。
3、三度冻伤
三度冻伤已累及皮下组织,皮肤呈青灰色或蜡白色,触之坚硬且无弹性。患处完全丧失感觉,后期出现黑色痂皮和血性水疱。此类损伤需急诊处理,包括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1改善微循环,清创后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可能需手术切除坏死组织,但应延迟至明确分界线后再行处理。
4、四度冻伤
四度冻伤涉及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患肢呈现干性坏疽或木乃伊化改变。皮肤温度极低且无法恢复,常需截肢以避免全身并发症。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和高压氧治疗,后期可能需皮瓣移植修复缺损。此类患者多合并低体温症,需同步纠正电解质紊乱。
冻伤后应持续观察患处变化,避免吸烟饮酒等加重血管收缩的行为。复温后保持患肢抬高,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日常需做好防寒措施,佩戴防风手套和保暖鞋袜,在寒冷环境中每30分钟活动末梢肢体促进血液循环。若出现皮肤颜色持续发暗、剧烈疼痛或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