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4次阅读
推拿可以作为小儿哮喘的辅助治疗手段,但无法替代药物等核心治疗方案。小儿哮喘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引起,临床需结合药物控制与生活方式管理。
1、辅助缓解症状
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肺俞穴、定喘穴,有助于放松支气管平滑肌,改善呼吸急促症状。对于轻度发作期的儿童,配合按揉天突穴、膻中穴可暂时减轻胸闷感。但需注意推拿不能替代支气管扩张剂等急救药物。
2、调节免疫功能
长期规律推拿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平衡,减少哮喘发作频率。常用手法包括补脾经、清肺经等经络推拿,对过敏体质儿童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免疫功能调节需持续3-6个月才能显现效果。
3、改善肺功能
背部捏脊疗法结合分推肩胛骨手法,可促进肺部血液循环,辅助提升肺活量。临床观察显示该方法对缓解期儿童肺功能指标有轻微改善,但对急性发作期无效。
4、心理安抚作用
轻柔的推拿手法能缓解患儿焦虑情绪,间接减少因情绪激动诱发的哮喘发作。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学习简单手法,在非发作期进行亲子抚触。
5、需配合核心治疗
推拿必须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颗粒)等药物联合使用。重度发作时需立即使用沙丁胺醇雾化溶液,推拿此时禁用。
家长需保持患儿生活环境清洁,避免接触尘螨、宠物毛发等过敏原,饮食上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Omega-3的深海鱼。急性发作期间应第一时间使用医生处方的缓解药物,并记录发作诱因与频率,定期复查肺功能。推拿治疗须由专业医师评估后,在稳定期作为补充疗法实施。
新生儿小肠结肠炎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肠外营养支持、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早产、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需根据血培养或粪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可覆盖常见革兰阴性菌,注射用美罗培南适用于重症感染,注射用氨苄西林钠针对肠球菌有效。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平衡。
2、肠外营养支持
急性期需完全禁食时,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维持营养。需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及肝功能指标,避免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3、禁食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持续引流减轻肠道压力,禁食时间通常需7-10天。恢复喂养时应从稀释配方奶开始,逐步增加浓度和剂量,观察有无腹胀、呕吐等不耐受表现。
4、液体复苏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休克,需快速补充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纠正脱水。每小时记录尿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必要时使用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
5、手术治疗
出现肠穿孔、腹膜炎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肠造瘘术、坏死肠段切除术,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并延迟肠内营养。早产儿需特别注意体温维持和呼吸支持。
新生儿小肠结肠炎护理需维持适宜温湿度环境,严格手卫生消毒。恢复期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选择低渗配方奶。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出现拒奶、嗜睡或体温波动需立即复诊。家长接触患儿前后需规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