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肌腱损伤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过度使用、外伤、退行性改变、感染等。肌腱损伤可能与肌腱结构异常、重复性动作、外力撞击、年龄增长、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肌腱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如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患者易出现肌腱脆性增加。这类损伤多表现为自幼反复出现的肌腱断裂,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以佩戴支具保护为主,严重时需手术重建肌腱。
长期重复特定动作会导致肌腱微损伤累积,常见于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等。例如网球肘即为前臂伸肌肌腱反复牵拉所致。早期可通过休息、冰敷缓解,慢性期需配合超声波治疗或局部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
直接暴力如切割伤、撞击伤可造成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常见于跟腱、手指屈肌腱。急性期表现为突发剧痛伴功能障碍,需通过MRI明确损伤程度。完全断裂通常需要手术缝合,术后需固定3-6周。
随着年龄增长,肌腱血供减少导致弹性下降,常见于肩袖肌腱、髌腱等部位。这类损伤进展缓慢,初期表现为晨僵和活动后疼痛。可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改善肌腱代谢,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
细菌经伤口侵入或血行播散可引起化脓性腱鞘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典型症状为红肿热痛伴脓性渗出,需抽取分泌物培养。轻症可用头孢克洛分散片抗感染,严重者需手术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预防肌腱损伤需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工作中建议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每30分钟变换体位。中老年人群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增强肌腱韧性。出现持续疼痛或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按摩加重损伤。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帮助重建肌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