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牙周病可能由牙菌斑堆积、吸烟、糖尿病、遗传因素、激素变化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口臭等症状。
1、牙菌斑堆积
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长期未清理会引发牙龈炎症。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产物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红肿和出血。日常需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除邻面菌斑,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治。
2、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牙龈血管,降低局部免疫力,同时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牙周组织修复。吸烟者牙周袋深度往往超过非吸烟者,建议逐步戒烟并加强口腔卫生维护。
3、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时,高糖环境会促进牙周致病菌繁殖,同时削弱白细胞吞噬功能。糖尿病患者牙龈炎症程度更重,骨吸收进展更快,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配合牙周基础治疗。
4、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胶原酶活性或炎症因子表达,如IL-1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牙周破坏风险显著增高。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进行牙周筛查,可考虑遗传检测评估风险。
5、激素变化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青春期睾酮变化可能加重炎症反应。这类激素相关性龈炎通常在激素水平稳定后缓解,但需加强菌斑控制预防进展。
保持每日两次有效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和牙间隙清洁工具。限制精制糖摄入,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摄取。每3-6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已有牙周炎者需定期接受龈下刮治。出现牙龈自发出血或牙齿移位时应及时就诊,避免骨质继续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