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流行性出血热的三大主症是发热、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该病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少尿或无尿等肾功能异常。
1、发热:起病急骤,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常伴头痛、眼眶痛和腰痛三痛征,早期易误诊为流感。
2、出血倾向:病程第3-5天出现皮肤瘀点、结膜充血,重者有鼻衄、咯血、便血等,与血小板减少和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3、肾脏损害: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5-8天,尿量少于400ml/天,伴随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肾衰竭。
接触鼠类或疫区暴露后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治疗以液体复苏、维持电解质平衡为主,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可能改善预后。
接种乙肝疫苗前通常需要进行乙肝五项检测、肝功能检查、体温测量、过敏史询问等基础评估。
1、乙肝五项检测通过抽血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等指标,确认是否已感染乙肝病毒或存在抗体,避免重复接种或漏诊感染者。
2、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转氨酶等指标,急性肝炎活动期需暂缓接种,慢性肝炎稳定期可正常接种疫苗。
3、体温测量发热超过37.3℃时应推迟接种,避免疫苗反应与发热症状混淆或加重不适。
4、过敏史询问了解对疫苗成分如酵母过敏的情况,严重过敏体质者需经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
接种当天建议穿着宽松衣物便于上臂注射,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