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肝气郁结与抑郁症在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均存在关联,肝气郁结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也常伴随肝气郁结的证候表现。
1. 中医机制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长期情志不畅可能引发情绪低落、胸胁胀痛等抑郁症核心症状,可通过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调理。
2. 神经内分泌肝郁状态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异常分泌,与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存在交叉。
3. 症状重叠肝气郁结典型表现如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与抑郁症的情绪障碍、睡眠障碍高度重合,临床辨证需结合舌脉特征。
4. 治疗协同疏肝解郁类中药如逍遥散配合抗抑郁药物可提升疗效,针灸太冲、期门等穴位对两者均有调节作用。
建议存在相关症状者尽早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辅助调理气机。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安全性较高,主要有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1、SSRIs类舍曲林通过调节5-羟色胺水平缓解焦虑,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2、SNRIs类文拉法辛可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对伴躯体症状的焦虑有效,需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3、其他药物丁螺环酮作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成瘾性低但起效较慢;坦度螺酮对轻度焦虑障碍耐受性较好。
4、注意事项苯二氮卓类药物虽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仅推荐短期应急使用,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
用药需严格遵循精神科医师指导,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和规律运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突然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