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小孩一个星期不解大便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排便习惯未养成、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辅助、医疗干预等方式缓解。
1、饮食不合理膳食纤维不足或奶粉冲调过浓会导致粪便干结。建议家长增加西蓝花、苹果泥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少量多次喂温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
2、水分缺乏出汗过多或饮水量不足易使肠道水分被过度吸收。家长需定时提醒孩子饮水,适当给予米汤、稀释果汁,医生可能推荐使用开塞露(甘油制剂)或聚乙二醇4000散临时缓解。
3、排便抑制幼儿因玩耍或如厕训练不当主动憋便。家长需固定每日餐后坐便盆时间,建立条件反射,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
4、器质病变可能与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常伴随腹胀呕吐、生长发育迟缓。需通过钡灌肠等检查确诊,轻症可用乳果糖维持排便,重症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持续便秘超过两周或出现血便、发热时需立即就医,日常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避免强迫排便造成心理恐惧。
新生儿溶血症多数情况下可以治愈,治疗方式主要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换血治疗。
1、光照疗法蓝光照射可分解体内胆红素,适用于轻中度黄疸患儿,治疗期间需保护眼睛及会阴部。
2、药物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阻断溶血进程,白蛋白能结合游离胆红素,必要时使用苯巴比妥促进肝脏代谢。
3、输血治疗严重贫血患儿需输注洗涤红细胞,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避免加重溶血反应。
4、换血治疗针对极重症患儿可置换含有致敏抗体的血液,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严格监测。
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