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乙醚中毒可通过脱离中毒环境、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药物治疗、血液净化等方式解救。乙醚中毒通常由吸入过量乙醚蒸气、误服乙醚液体、职业暴露、医疗操作不当、蓄意自伤等原因引起。
1、脱离中毒环境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避免继续接触乙醚。乙醚具有高度挥发性,开放门窗加强通风可降低空气中乙醚浓度。接触皮肤时需用大量清水冲洗,误服者禁止催吐以防吸入性肺炎。接触眼睛需用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检查患者意识状态与呼吸情况,昏迷者采取侧卧位防止舌后坠。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道。出现呼吸抑制时需准备气管插管设备,严重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支持。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3、氧疗
给予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氧浓度维持在40-60%。对于合并一氧化碳中毒者需采用高压氧治疗。持续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时纠正低氧血症与酸碱失衡。氧疗可加速乙醚从肺部排出,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4、药物治疗
静脉注射纳洛酮可拮抗乙醚的中枢抑制作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脑水肿,呋塞米注射液促进毒物排泄。出现抽搐时使用地西泮注射液控制症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心律失常者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5、血液净化
重度中毒伴多器官衰竭时需行血液灌流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净化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乙醚及其代谢产物。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合并急性肾损伤者可能需长期透析治疗。
乙醚中毒后需卧床休息1-3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肺负担。恢复期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为主,如牛奶、豆浆、果蔬汁等,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职业接触者应配备防护面罩与手套,医疗场所需规范麻醉气体回收系统。出现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脑电图与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