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使人长寿”?告诉你答案

运动养生编辑 健康科普君
51次浏览

关键词: #运动

看到公园里晨跑的大爷和打太极的大妈擦肩而过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养生方式,到底哪个更科学?最新研究数据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一、运动派和静养派都有科学依据

1、运动带来的3大好处

(1)增强心肺功能:规律运动能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20%-30%,相当于给身体换了台大功率发动机。

(2)延缓肌肉流失:30岁后肌肉每年流失1%-2%,抗阻训练能逆转这个趋势。

(3)改善代谢指标:运动时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提升40倍。

2、静养也有独特优势

(1)降低氧化应激:深度休息时体内自由基清除效率提高50%。

(2)调节自主神经:静坐冥想能让副交感神经活性提升35%。

(3)修复细胞损伤:睡眠时DNA修复速度是清醒时的3倍。

二、关键不在选边站,而在于找到平衡点

1、不同年龄段的黄金配比

(1)30岁以下:运动占70%,静养30%

(2)30-50岁:各占50%

(3)50岁以上:静养60%,运动40%

2、根据体质调整节奏

(1)阳虚体质:适合快走、八段锦等温和运动

(2)阴虚体质:瑜伽、太极等舒缓项目更佳

(3)痰湿体质:需要较高强度运动排汗

三、现代人最容易犯的3个错误

1、把运动当任务

每天强迫自己跑5公里,身体分泌的压力激素反而抵消了运动益处。

2、误解静养含义

躺着刷手机不是真休息,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3、忽视身体信号

运动后持续48小时肌肉酸痛,就是身体在喊"需要休息"。

四、这样安排最科学

1、运动选择"333原则"

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

2、静养把握"黄金90分钟"

深度睡眠的前90分钟决定整晚休息质量,建议22:30前入睡。

3、动静交替进行

每运动45分钟,配合15分钟拉伸或冥想。

别再纠结运动还是静养了。最新研究显示,最长寿的人群既不是马拉松选手,也不是修行者,而是懂得动静平衡的普通人。明早起床,不妨先做10分钟拉伸,午休时散步20分钟,晚饭后打套太极。记住,养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量体裁衣的技术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