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怎么办才好

药物性肝损害可通过停用可疑药物、遵医嘱使用保肝药物、调整饮食结构、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药物性肝损害通常由抗生素、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引起。
立即停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是首要措施。常见肝毒性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解热镇痛药,以及何首乌、雷公藤等中草药。停药后需密切观察黄疸、乏力等症状变化,避免自行更换其他肝毒性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双环醇片等保肝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修复肝细胞膜、抗炎抗氧化等机制改善肝功能,但需注意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可能引起皮疹等过敏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转氨酶指标。
采用高蛋白低脂饮食,每日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适量增加西蓝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避免酒精及辛辣刺激食物。合并腹水患者需控制每日食盐摄入。
每周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观察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变化。对于使用抗结核药的患者,建议治疗前及用药后每月复查肝功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严重肝损害如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需住院治疗,可能需进行血浆置换或人工肝支持。暴发性肝衰竭患者评估后可能需肝移植手术方式包括同种异体肝移植、活体肝移植等,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应建立用药记录本,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既往药物过敏史。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每日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及皮肤瘙痒情况,出现异常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切勿自行服用保健品或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