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可能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需求增加、铁丢失过多、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一种贫血类型,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长期饮食中铁元素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日常饮食中缺乏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素食者、挑食者或饮食结构单一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
胃肠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铁吸收障碍。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乳糜泻等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也可能干扰铁的吸收。这类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必要时通过静脉补铁纠正贫血。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孕妇需要供给胎儿发育,哺乳期妇女通过乳汁流失铁元素。这些特殊生理时期如不及时补充铁剂,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铁剂。
慢性失血是导致铁丢失过多的主要原因。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铁元素持续流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治疗原发病、控制出血是纠正这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慢性肾脏病、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可能干扰铁的代谢和利用。这些疾病常伴随慢性炎症状态,影响铁的吸收和转运,导致功能性缺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铁剂。
预防缺铁性贫血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血制品、深色蔬菜等。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吸收,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食用。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物同食。出现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不要自行服用铁剂。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缺铁倾向,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