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多数轻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自愈。手足口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症状较轻时可通过居家护理缓解,但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轻症表现仅出现低热和手足臀部皮疹,无并发症。家长需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给予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溃疡。
2、中度症状伴随咽喉疼痛、食欲下降。家长需监测体温,物理降温配合补液,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痛。
3、重症预警出现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与病毒侵犯脑干有关,需立即住院进行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4、传染管理家长需隔离患儿2周,对玩具餐具每日消毒。接触分泌物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
患病期间建议食用绿豆粥、梨汁等清凉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皮疹破溃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出现指甲脱落无须特殊处理。
孩子夜间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观察症状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过热、免疫接种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建议家长用温水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减少衣物覆盖。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家长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
3、补充水分家长需每半小时给孩子喂少量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可适当饮用稀释的苹果汁或米汤补充电解质。
4、观察症状家长需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若出现持续高热、抽搐、皮疹或意识模糊应立即就医。
建议准备电子体温计和退热药物备用,发热期间保持清淡饮食,若12小时内未退热或反复发热需及时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