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外耳廓肿痛可能由外伤感染、外耳道炎、皮脂腺囊肿感染、耳廓软骨膜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消毒、抗生素治疗、引流排脓、手术清创等方式处理。
1、外伤感染耳廓碰撞或抓挠导致皮肤破损,细菌侵入引发红肿热痛。需用碘伏消毒患处,避免沾水,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2、外耳道炎掏耳或游泳后细菌感染蔓延至耳廓,伴随渗液和灼热感。需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
3、皮脂腺囊肿感染耳廓皮脂腺堵塞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形成压痛性硬结。需切开引流后涂抹鱼石脂软膏,口服克林霉素或罗红霉素,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囊肿。
4、耳廓软骨膜炎绿脓杆菌或链球菌侵袭耳廓软骨,导致剧烈跳痛和弥漫性肿胀。需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配合红外线理疗,出现脓肿时需切开引流并清除坏死软骨。
避免挤压肿胀部位,保持耳部干燥清洁,疼痛明显时可冷敷缓解,若48小时内无好转或出现发热需立即就医。
外耳道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抗真菌药物、避免刺激物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常见于游泳后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或频繁掏耳破坏皮肤屏障。表现为耳痛、黄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
2、真菌感染:多因潮湿环境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伴随耳痒、白色絮状分泌物,需使用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制霉菌素溶液等抗真菌药物。
3、耳道损伤:挖耳工具不当或外力撞击导致皮肤破损,易继发感染。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严重时需就医处理创面。
4、过敏反应: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刺激引发炎症。表现为红肿、渗出,需停用致敏产品,必要时口服氯雷他定或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耳道潮湿可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干燥,出现持续疼痛或流脓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