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新生儿中耳炎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抓挠耳朵、轻微发热、拒绝平躺。中耳炎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需及时干预防止听力受损。
1、哭闹不安新生儿因耳部疼痛无法表达,常通过持续哭闹表现不适。家长需观察是否伴随摇头或烦躁,可尝试竖抱缓解耳压,若持续超过2小时应就医排查。
2、抓挠耳朵患儿可能反复抓挠患侧耳朵或拍打头部。家长需修剪婴儿指甲防止皮肤抓伤,避免强行制止加重哭闹,该症状多提示鼓膜充血需耳镜检查。
3、轻微发热体温多在37.5-38℃之间,可能伴随食欲下降。家长需每4小时监测体温,采用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24小时需儿科就诊。
4、拒绝平躺卧位会加重耳道压力导致疼痛加剧。建议家长哺乳时抬高婴儿头部30度,睡眠时采用15度斜坡卧位,此症状多与鼓室积液有关。
日常需避免呛奶及二手烟刺激,哺乳后保持竖抱拍嗝,发现耳道渗液、高热或嗜睡等表现须立即耳鼻喉科就诊。
外耳道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抗真菌药物、避免刺激物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常见于游泳后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或频繁掏耳破坏皮肤屏障。表现为耳痛、黄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
2、真菌感染:多因潮湿环境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伴随耳痒、白色絮状分泌物,需使用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制霉菌素溶液等抗真菌药物。
3、耳道损伤:挖耳工具不当或外力撞击导致皮肤破损,易继发感染。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严重时需就医处理创面。
4、过敏反应: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刺激引发炎症。表现为红肿、渗出,需停用致敏产品,必要时口服氯雷他定或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耳道潮湿可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干燥,出现持续疼痛或流脓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