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9次阅读
艾滋病可通过暴露前预防用药、暴露后阻断用药、安全行为干预、定期检测等方式预防。目前尚无直接预防艾滋病的疫苗,预防措施主要与阻断传播途径有关。
1、暴露前预防:高危人群可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药物进行暴露前预防,需每日服用并配合定期检测。
2、暴露后阻断:发生高危暴露后72小时内使用拉替拉韦、多替拉韦等阻断药物,连续服用28天可降低感染概率。
3、安全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等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4、定期检测:高危人群每3-6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早发现早干预可降低传播风险。
建议避免高危行为,发生暴露后立即就医评估,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预防和随访监测。
艾滋病无法通过血常规单一指标确诊,但可能出现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等异常表现。需结合HIV抗体检测、病毒载量等专项检查。
1、淋巴细胞:HIV感染早期可能出现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但血常规仅显示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无法区分亚群。
2、中性粒细胞: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机会性感染风险,但缺乏特异性。
3、血红蛋白:晚期患者可能合并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需与营养不良、慢性病贫血等鉴别。
4、血小板:血小板减少可能出现在HIV感染各阶段,需排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药物副作用。
血常规异常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确诊必须通过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等专项检查,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