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小儿鼻炎可能影响鼻腔通气功能、睡眠质量、学习专注力及生长发育,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中耳炎或腺样体肥大。
1、鼻腔阻塞炎症导致鼻黏膜肿胀,患儿出现持续性鼻塞,可能引发张口呼吸。家长需保持室内湿度,使用生理盐水喷雾缓解症状,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2、睡眠障碍夜间鼻塞易造成呼吸暂停或频繁觉醒,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建议家长抬高患儿床头,睡前清洁鼻腔,医生可能开具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或孟鲁司特钠颗粒。
3、认知下降长期缺氧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家长需关注学习效率,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滴鼻液(限3-5天)。
4、并发症风险可能与病原体逆行感染或免疫紊乱有关,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或打鼾加重。需及时排查中耳炎,医生可能推荐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日常注意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伴发热需耳鼻喉科就诊。
外耳道耵聍可通过物理清除、药物软化、器械取出、专业冲洗等方式治疗。外耳道耵聍通常由生理性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不当挖耳习惯、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
1、物理清除少量松软耵聍可用蘸取温水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避免将耵聍推入深处。操作时需保持光线充足,动作轻柔。
2、药物软化硬结型耵聍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甘油制剂或过氧化氢溶液软化。药物可能与外耳道炎症或湿疹有关,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
3、器械取出耳科医生会使用耵聍钩或吸引器清除顽固耵聍。操作可能与外耳道解剖异常有关,常伴随耳痛、耳鸣症状。
4、专业冲洗医疗机构采用37℃生理盐水进行耳道冲洗,适用于药物软化后的块状耵聍。冲洗禁忌证包括鼓膜穿孔史或急性中耳炎。
避免自行使用尖锐物品掏耳,定期耳科检查可预防耵聍栓塞。游泳或沐浴后及时擦干耳道,减少耵聍异常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