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儿童鼻窦炎多数属于轻中度感染,严重程度与病程长短、是否合并并发症有关,常见类型包括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窦炎等。
1、急性感染急性细菌性鼻窦炎通常由感冒继发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持续脓涕、面部胀痛,可通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治疗,家长需确保足疗程用药。
2、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可能发展为慢性鼻窦炎,可能与腺样体肥大、过敏体质有关,表现为长期鼻塞、嗅觉减退,需配合鼻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进行抗炎治疗。
3、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继发的鼻窦炎需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家长应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减少诱发因素。
4、严重并发症极少数可能引发眶周蜂窝织炎或脑膜炎,出现高热、视力改变需立即就医,这种情况需要通过静脉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进行紧急治疗。
建议家长关注患儿睡眠呼吸状况,保持室内湿度,避免二手烟刺激,反复发作或伴随听力下降时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
外耳道耵聍可通过物理清除、药物软化、器械取出、专业冲洗等方式治疗。外耳道耵聍通常由生理性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不当挖耳习惯、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
1、物理清除少量松软耵聍可用蘸取温水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避免将耵聍推入深处。操作时需保持光线充足,动作轻柔。
2、药物软化硬结型耵聍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甘油制剂或过氧化氢溶液软化。药物可能与外耳道炎症或湿疹有关,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
3、器械取出耳科医生会使用耵聍钩或吸引器清除顽固耵聍。操作可能与外耳道解剖异常有关,常伴随耳痛、耳鸣症状。
4、专业冲洗医疗机构采用37℃生理盐水进行耳道冲洗,适用于药物软化后的块状耵聍。冲洗禁忌证包括鼓膜穿孔史或急性中耳炎。
避免自行使用尖锐物品掏耳,定期耳科检查可预防耵聍栓塞。游泳或沐浴后及时擦干耳道,减少耵聍异常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