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6次阅读
外耳道耵聍可通过物理清除、药物软化、器械取出、专业冲洗等方式治疗。外耳道耵聍通常由生理性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不当挖耳习惯、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
1、物理清除少量松软耵聍可用蘸取温水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避免将耵聍推入深处。操作时需保持光线充足,动作轻柔。
2、药物软化硬结型耵聍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甘油制剂或过氧化氢溶液软化。药物可能与外耳道炎症或湿疹有关,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
3、器械取出耳科医生会使用耵聍钩或吸引器清除顽固耵聍。操作可能与外耳道解剖异常有关,常伴随耳痛、耳鸣症状。
4、专业冲洗医疗机构采用37℃生理盐水进行耳道冲洗,适用于药物软化后的块状耵聍。冲洗禁忌证包括鼓膜穿孔史或急性中耳炎。
避免自行使用尖锐物品掏耳,定期耳科检查可预防耵聍栓塞。游泳或沐浴后及时擦干耳道,减少耵聍异常积聚。
擤鼻涕时耳膜鼓起不适可能由鼻腔压力异常、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炎或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擤鼻方式、热敷缓解、药物治疗及耳鼻喉科干预等方式改善。
1. 调整擤鼻方式单侧交替轻擤鼻涕,避免同时捏紧双侧鼻孔用力擤鼻,减少气流对咽鼓管的冲击。
2. 热敷缓解用温热毛巾敷于耳部及鼻梁处,每次10分钟,有助于促进咽鼓管开放和局部血液循环。
3. 药物治疗鼻塞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减充血剂或激素类药物,合并感染时需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
4. 专科处理反复出现或伴随听力下降、耳痛时,需耳鼻喉科进行耳内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或置管术。
日常避免用力擤鼻及潜水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感冒时及时处理鼻塞症状,若耳闷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眩晕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