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肩关节镜入路主要包括标准后侧入路、前上入路、前下入路、外侧入路及Neviaser入路等,需根据手术目标选择合适路径。
标准后侧入路是肩关节镜最常用的初始入路,位于肩峰后外侧角下方2厘米、内侧1厘米处,穿刺方向对准喙突。该入路可全面观察盂肱关节、肩袖及盂唇结构,适用于大部分诊断性检查及肩峰下减压术。建立时需注意避免损伤腋神经及旋肱后动脉,穿刺针进入关节腔后常有明显落空感,随后置入套管建立工作通道。前上入路通常位于喙突外侧1-2厘米处,需在关节镜直视下建立,主要用于辅助器械操作或盂唇修复。穿刺时需向外侧倾斜避免损伤肌皮神经,该入路特别适用于Bankart损伤修复和盂肱韧带重建。前下入路位于喙突尖外侧3厘米、下方1厘米,需在关节镜引导下经肩胛下肌上缘进入,常用于肩关节不稳手术中锚钉放置,操作时需注意保护头静脉及臂丛神经。
外侧入路位于肩峰外侧缘远端3-4厘米处,主要用于肩峰下间隙手术如肩袖修复或钙化性肌腱炎清理。该入路需平行于肩峰下表面穿刺以避免损伤肩袖肌腱,术中可配合使用射频设备止血。Neviaser入路位于肩锁关节后方凹陷处,穿刺方向朝向前下方,适用于肩锁关节病变处理或上盂唇SLAP损伤修复,操作时需避开肩胛上神经及血管。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辅助入路如Wilmington入路或Port of Wilmington入路,用于特定角度的锚钉植入或巨大肩袖撕裂的缝合。所有入路建立后均需确认器械活动自由度,避免套管压迫周围神经或造成软骨损伤。
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24-48小时,早期进行钟摆运动预防关节粘连,避免提拉重物或过度外展动作。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结合冷敷缓解肿胀,定期复查评估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若出现持续疼痛、皮肤麻木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复诊排除神经损伤或感染可能。
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病因及症状特征。慢性支气管炎病程超过3个月且连续2年发作,通常由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引起;急性支气管炎病程短于3周,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寒冷季节加重,可能伴随气短和喘息。急性支气管炎起病急骤,初期有鼻塞、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随后出现剧烈干咳或少量黏痰,部分患者有低热或肌肉酸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功能可能逐渐下降,急性支气管炎通常不遗留肺功能损害。
慢性支气管炎需长期管理,包括戒烟、避免冷空气刺激,急性发作时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多索茶碱片等药物。急性支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连花清瘟胶囊、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缓解症状,细菌感染时可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两类疾病均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慢性患者建议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两类支气管炎患者均需注意保暖防寒,慢性患者应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急性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温水稀释痰液。若咳嗽持续加重或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应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和肺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