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夏季预防中暑可通过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合理着装、调整作息等方法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高湿环境、体液流失、散热障碍、基础疾病等因素诱发。
1、避免高温暴露减少10:00-16:00户外活动,高温作业需每30分钟至阴凉处休息,随身携带便携风扇或降温喷雾辅助散热。
2、及时补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可交替饮用淡盐水与含钾饮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导致胃肠痉挛。
3、合理着装选择浅色棉质透气衣物,佩戴宽檐帽与UV400太阳镜,户外活动时使用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
4、调整作息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午间安排30分钟小憩,饮食增加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加重代谢负担。
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与腋下,必要时口服补液盐。糖尿病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加强体温监测。
新生儿肠绞痛可通过腹部按摩、调整喂养方式、襁褓包裹、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肠绞痛通常由胃肠发育不成熟、喂养不当、肠道菌群失衡、牛奶蛋白过敏等原因引起。
1、腹部按摩家长需顺时针轻柔按摩婴儿腹部,促进肠道蠕动。操作时避开脐部,每次持续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配合屈腿动作帮助排气。
2、调整喂养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摄入奶制品等易致敏食物。配方奶喂养可尝试水解蛋白奶粉,家长需注意喂奶后拍嗝,控制单次喂养量避免过饱。
3、襁褓包裹用棉质包巾适度包裹婴儿躯干和四肢,模拟子宫环境增加安全感。家长需确保包裹松紧适宜,避免影响呼吸或髋关节发育。
4、药物治疗可能与肠道痉挛、菌群紊乱有关,通常表现为哭闹蜷腿、面部潮红。可遵医嘱使用西甲硅油、益生菌制剂或解痉药,禁止自行服用止痛药物。
记录发作时间与缓解措施,保持环境安静温暖,若持续哭闹超过3小时或伴随发热呕吐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