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8次阅读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主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
1、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逐渐下降。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
2、高血压肾损害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出现夜尿增多和血肌酐升高。治疗以降压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氨氯地平等。
3、慢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炎症可导致血尿、蛋白尿,最终发展为肾衰竭。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
4、多囊肾遗传性肾脏囊肿疾病,表现为双侧肾脏多发囊肿和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治疗以控制并发症为主,必要时需进行透析或肾移植。
建议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控制血压血糖,限制高蛋白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原发性膜性肾病综合征多数情况下属于中等严重程度的肾脏疾病,其严重程度主要与蛋白尿水平、肾功能进展速度、并发症风险及病理分期有关。
1、蛋白尿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属于肾病范围蛋白尿,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引发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2、肾功能进展约三分之一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血肌酐升高,肾功能恶化速度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3、并发症风险血栓栓塞、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血清白蛋白低于25克/升时需警惕肺栓塞。
4、病理分期根据肾活检电镜表现分为I-IV期,晚期基底膜弥漫增厚者预后相对较差。
建议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感染和过度劳累,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由肾内科医生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