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呼吸内科 > 呼吸衰竭

什么是周围性呼吸衰竭

|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问题描述:
什么是周围性呼吸衰竭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明利
张明利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主任医师
周围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因外周神经、呼吸肌或胸廓异常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二氧化碳潴留和氧气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神经损伤、肌肉疾病及胸廓变形,治疗可从病因治疗、药物干预及辅助通气方面展开。
1、原因分析
1、神经损伤:损害到控制呼吸肌的外周神经是周围性呼吸衰竭的重要病因。例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或多发性神经病会使支配膈肌、肋间肌的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呼吸肌无力。
2、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导致的呼吸肌无力,使吸气和呼气的有效性下降,进而引发呼吸衰竭。
3、胸廓变形:严重的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等会造成胸廓活动受限,使得肺的扩张受阻,导致换气能力下降,逐渐发展成呼吸衰竭。
2、治疗手段
1、病因治疗:针对神经损伤或肌肉疾病,可以采用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等治疗方案。例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通常可选择高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法。
2、药物干预:为改善呼吸功能,可使用支气管扩张药、黏液溶解剂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慢性病患者,应同时注重抗生素预防感染。
3、辅助通气:对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选择无创正压通气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或有创气管插管辅助通气,提高氧合水平,减轻呼吸肌负担。
周围性呼吸衰竭是可以通过综合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需尽早就医。日常注意改善营养、锻炼呼吸肌以及避免环境风险,也能有效预防病情加重。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是

呼吸衰竭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氧疗、病因治疗、呼吸支持及并发症防治。

1、诊断标准

呼吸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毫米汞柱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毫米汞柱。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发绀、意识障碍等。胸部X线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肺部原发病变,肺功能检查可评估通气功能障碍类型。

2、氧疗原则

根据缺氧类型选择氧疗方式,Ⅰ型呼吸衰竭可给予高浓度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Ⅱ型呼吸衰竭需控制性低流量吸氧,目标血氧饱和度88%-92%。氧疗装置可选择鼻导管、文丘里面罩或无创呼吸机,需持续监测血气变化。

3、病因治疗

针对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抗感染治疗;重症肺炎需根据病原学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肺栓塞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

4、呼吸支持

无创正压通气适用于轻中度Ⅱ型呼吸衰竭,可选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有创机械通气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或意识障碍患者,需根据血气调整呼吸机参数。体外膜肺氧合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低氧血症。

5、并发症防治

需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用于痰液引流,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预防应激性溃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治疗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尤为重要。

呼吸衰竭患者应戒烟并避免呼吸道感染,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家庭氧疗需规范使用制氧设备,定期复查血气分析。急性加重时需立即就医,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用药物或更改氧疗流量。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