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可通过肝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肝脏弹性测定、肝活检等方式确诊。检查需结合临床表现与病史综合评估。
1、肝功能检测通过血液检查评估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需进一步排查脂肪肝进展程度。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及脂肪浸润情况,CT或MRI能更精准量化脂肪含量,典型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或密度降低。
3、肝脏弹性测定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数值超过7.4千帕提示显著纤维化,超过12千帕需警惕肝硬化可能。
4、肝活检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肝组织评估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分期,适用于诊断不明或评估预后情况。
确诊后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影像学变化,控制体重、限制高脂饮食并避免肝毒性药物,中晚期患者需专科随访管理并发症。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肝脏病理改变、病程进展及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是肝脏持续炎症反应,肝硬化则是晚期不可逆纤维化重构。
1、病理差异慢性肝炎以肝细胞炎症坏死为主,肝小叶结构尚完整;肝硬化出现广泛纤维隔形成和假小叶,正常结构被破坏。
2、病程阶段慢性肝炎属可逆性病变,通过干预可控制进展;肝硬化属于终末期病变,现有医疗手段仅能延缓并发症。
3、症状特征慢性肝炎多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硬化常合并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
4、检查指标慢性肝炎可见转氨酶升高;肝硬化典型表现为白蛋白下降、凝血异常、影像学显示结节状改变。
建议慢性肝炎患者定期监测肝纤维化指标,避免饮酒等高危因素,肝硬化患者需重点预防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