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药物性肝炎引起的黄疸一般需要2-8周消退,实际时间受到肝功能损伤程度、药物代谢速度、基础肝病情况、治疗干预时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轻度肝细胞损伤者黄疸多在2-4周消退,中重度损伤可能持续4-8周,需监测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变化。
半衰期短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炎,停药后1-2周黄疸可减轻;半衰期长的药物如抗结核药需更长时间代谢。
合并脂肪肝、慢性肝炎等基础肝病者,黄疸消退时间可能延长2-3周,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早期停用肝损药物并接受护肝治疗可缩短病程,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持续超过8周。
黄疸期间应避免高脂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定期复查肝功能直至指标完全正常。
被乙肝三个抗体阳性者用针扎后感染概率极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表明具有免疫力,传播风险主要与病毒载量、伤口深度、暴露时间等因素有关。
乙肝表面抗体可中和病毒,核心抗体和e抗体反映既往感染或免疫状态,三者阳性时病毒复制通常被抑制。
完整皮肤接触无风险,破损皮肤需评估针具污染程度。医用针头风险高于家庭缝纫针,新鲜血迹风险高于干燥污染物。
乙肝病毒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干燥环境下超过7天通常失去传染性。含病毒血液需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才可能造成感染。
建议24小时内检测乙肝两对半,无需预防用药但需监测抗体滴度。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咨询专科医生评估加强免疫。
暴露后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挤压出血,三个月后复查乙肝标志物确认无感染。日常接触无需特殊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