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小儿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预防脱水等方式缓解。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呕吐、水样便,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益生菌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手部卫生。
2、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导致发热、黏液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黄连素等药物,家长应避免给患儿食用生冷食物。
3、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物变质易引发腹痛腹泻,建议家长暂停固体食物6-8小时,改为少量多次喂食米汤、稀释果汁等流质。
4、过敏反应:牛奶蛋白或辅食过敏常伴随皮疹,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暂时规避可疑过敏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尿量减少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
胃疼胃胀痛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腹部、服用药物、就医检查等方式治疗。胃疼胃胀痛通常由饮食不当、精神压力、胃炎、胃溃疡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2、热敷腹部用热水袋热敷上腹部15-20分钟,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有助于缓解胃肠痉挛。
3、服用药物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枸橼酸铋钾保护胃黏膜,多潘立酮促进胃肠蠕动,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就医检查持续性疼痛可能由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导致,需进行胃镜或幽门螺杆菌检测明确病因。
日常注意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及过度焦虑,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