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既往或现症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可能由病毒暴露史、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需结合核酸检测进一步确诊。
1、病毒暴露史曾接触被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或纹身工具可能导致感染。治疗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药物可选用索磷布韦、格卡瑞韦、达拉他韦等抗病毒方案。
2、血液传播输血或血制品使用史是主要传播途径。建议完善HCV-RNA检测,阳性者需进行12-24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来迪派韦索磷布韦等。
3、母婴传播感染母亲分娩时可能传染新生儿。患儿需在出生后18个月进行抗体复查,确诊后使用儿童适用剂型的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4、免疫功能异常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出现抗体持续阳性。需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选择需注意与抗丙肝药物的相互作用。
确诊后应避免饮酒,保持规律作息,每3-6个月复查肝脏超声和肝功能,家庭成员建议进行丙肝抗体筛查。
肝脏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腹胀等。症状发展通常呈现从早期代偿期到晚期失代偿期的渐进过程。
1、乏力:肝细胞损伤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表现为持续疲劳感,休息后难以缓解。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有关,需检查肝功能指标。
2、食欲减退:胆汁分泌异常影响消化功能,伴随厌油腻、恶心等症状。常见于慢性肝炎患者,建议少食多餐并补充维生素B族。
3、皮肤黄染: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黄疸,可见巩膜和皮肤黄染,尿液呈浓茶色。提示可能存在胆管梗阻或肝硬化,需立即就医。
4、腹胀:门静脉高压导致腹水形成,腹部膨隆伴下肢水肿。晚期肝病典型表现,需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腹围变化。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日常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肝硬化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