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脚踝骨骨折术后肿胀可通过抬高患肢、冷热敷交替、压力治疗、药物辅助和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肿胀通常由组织损伤、炎症反应、血液循环障碍、淋巴回流受阻和活动不足等原因引起。
1、抬高患肢:
术后72小时内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5-20厘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足部,日常坐卧避免下肢下垂。持续抬高可减少毛细血管渗出,每日累计时间需超过12小时。
2、冷热敷交替:
急性期(术后48小时)每2小时冰敷15分钟,血管收缩期后改用40℃热毛巾外敷。冷敷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热敷促进代谢废物清除。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感觉异常者需谨慎。
3、压力治疗:
拆除石膏后使用弹性绷带由足尖向小腿螺旋包扎,压力梯度维持在20-30mmHg。医用弹力袜需选择二级压力型号,白天穿戴不超过8小时。压力可对抗组织间隙静水压,预防纤维蛋白沉积。
4、药物辅助:
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改善微循环,七叶皂苷钠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控制无菌性炎症。严重水肿可短期服用呋塞米,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5、康复训练:
骨折稳定后逐步进行踝泵运动,每日300次分组完成。2周后增加直腿抬高训练,4周后开始阻抗训练。肌肉收缩产生的泵效应能促进淋巴回流,但需避免过早负重。
术后肿胀期应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控制钠盐摄入在3克以内。增加猕猴桃、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胶原合成。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5克/公斤体重,优选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6周内禁止吸烟饮酒,避免血管痉挛。睡眠时保持患肢中立位,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康复中期可结合脉冲磁疗、低频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肿胀持续超过8周需排查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