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怎么办

|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问题描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彭玉平
彭玉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主任医师

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可通过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预防脑血管痉挛、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外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

术后需严格卧床1-2周,头部抬高超过30度,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处于水肿期,过早活动可能诱发再出血。护理时需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同时使用气垫床防止压疮形成。

2、控制血压

术后需维持在120-140/80-90mmHg范围,可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乌拉地尔注射液等降压药物。血压波动过大可能造成动脉瘤夹闭处渗血或诱发血管痉挛。监测时应避免在术侧肢体测量,每日记录4-6次动态血压变化。

3、预防脑血管痉挛

术后3-14天是血管痉挛高发期,需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配合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血管痉挛可能导致脑缺血,表现为新发偏瘫或意识障碍。同时需每日经颅多普勒监测血流速度,当大脑中动脉流速超过120cm/s时需加强干预。

4、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床旁康复,包括肢体被动活动、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约三成患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康复可促进神经功能重塑。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以不引起血压剧烈波动为度,必要时联合针灸治疗。

5、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需行CT血管造影评估手术效果,之后每3-6个月复查磁共振。未处理的微小动脉瘤每年有1-2%的破裂风险,复查可及时发现新发病变。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提重物、屏气动作,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降低复发风险。

术后饮食应选择低盐低脂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普食,保证每日2000ml饮水量。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6个月内避免游泳、跑步等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家属需学会识别头痛加剧、呕吐、意识改变等再出血征兆,发现异常立即送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神经末梢紊乱如何治疗

神经末梢紊乱可通过营养神经药物、物理治疗、中医调理、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神经末梢紊乱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疾病、外伤、代谢异常、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1、营养神经药物

甲钴胺片可促进神经髓鞘修复,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末梢感觉异常。维生素B1注射液能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常用于酒精中毒性神经炎。胞磷胆碱钠胶囊对脑外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帮助,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

2、物理治疗

低频脉冲电刺激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末梢神经缺血状态。红外线照射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触觉减退。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可将神经营养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3、中医调理

针灸取穴以足三里、阳陵泉为主,配合艾灸可温通经络。中药方剂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肢体麻木。推拿手法重点刺激手足末端穴位,促进经气运行。

4、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疾病认知,减轻焦虑引发的症状放大。放松训练通过呼吸调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团体治疗提供社会支持,尤其对慢性疼痛患者效果显著。

5、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温水泡脚20分钟可改善末梢循环,水温保持40℃左右为宜。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如捡豆子能刺激神经末梢再生。饮食增加深海鱼类摄入,其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神经修复。

患者应避免接触振动工具和寒冷环境,工作时佩戴防护手套。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基础指标,控制慢性病进展。睡眠时抬高肢体位置,使用记忆棉枕头减轻神经压迫。建议每3个月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动态评估治疗效果。出现进行性肌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时需立即就诊。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