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痛风止痛可通过冰敷患处、抬高肢体、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方式缓解。痛风发作通常由尿酸结晶沉积、炎症反应加剧、饮食诱发、关节损伤等原因引起。
1、冰敷患处急性期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关节,每次不超过20分钟,可减轻红肿热痛。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
2、抬高肢体发作时将患肢垫高超过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少关节腔内压力。建议保持抬高姿势12-24小时。
3、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胃肠溃疡患者慎用。
4、秋水仙碱通过干扰白细胞趋化作用缓解疼痛,适用于早期发作。可能出现腹泻等副作用,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发作期需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症状持续48小时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痛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主要包括关节畸形、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痛风石形成等。
1、关节畸形:长期未控制的痛风可导致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沉积,引发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僵硬变形。
2、肾功能损害: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可导致痛风性肾病,严重时可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3、心血管风险:痛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显著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
4、痛风石形成: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在耳廓、关节等部位形成痛风石,导致局部组织破坏和感染风险。
建议痛风患者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遵医嘱规范使用降尿酸药物,同时控制体重、限制高嘌呤饮食、避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