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尿常规检查出现潜血、白细胞和红细胞升高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或肾炎等疾病引起,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检查。
泌尿系统感染是常见原因,细菌侵入尿道或膀胱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和红细胞异常增多。轻度感染可通过多饮水促进排泄,医生可能开具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肾结石移动过程中可能划伤尿路黏膜,造成潜血阳性,伴随腰部绞痛或血尿,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小结石可通过排石颗粒配合大量饮水排出。肾炎患者除尿检异常外,可能出现眼睑浮肿或血压升高,需通过肾功能检查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确诊,常用药物包括黄葵胶囊和缬沙坦胶囊。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女性应注意会阴清洁,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腰痛或尿量明显减少时须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或抗生素。长期潜血阳性者建议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和肾功能,排除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
嗜血性贫血一般是指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超出骨髓代偿能力时出现的贫血。
1、遗传因素
部分溶血性贫血与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酶缺乏或血红蛋白异常有关。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因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膜结构异常,红细胞易在脾脏被破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接触氧化性物质后易发生急性溶血。这类患者需避免诱发因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时可考虑脾切除术。
2、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温抗体型多见,可能与淋巴增殖性疾病、感染或药物诱发有关。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难治性病例可选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3、感染因素
疟原虫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细菌产生的溶血毒素如产气荚膜杆菌毒素可溶解红细胞。患者除贫血外常伴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需针对病原体治疗,疟疾患者可使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严重溶血时需输血支持。
4、机械损伤
人工心脏瓣膜、血管内支架等医疗器械可能造成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发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和破碎红细胞增多。需优化抗凝方案,严重者需调整器械位置或更换设计更合理的瓣膜类型。
5、化学物质
铅中毒可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活性,苯类化合物可损伤骨髓造血功能。职业暴露人群可能出现腹痛、周围神经病变等伴随症状。需脱离接触环境,铅中毒患者可使用依地酸钙钠注射液驱铅治疗。
溶血性贫血患者需注意补充叶酸和铁剂预防造血原料缺乏,避免剧烈运动减少红细胞机械损伤。出现酱油色尿、乏力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溶血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