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牙疼可通过按压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内庭穴等穴位缓解疼痛,这些穴位具有疏通经络、镇静止痛的作用。
1、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按压时有酸胀感。该穴位为全身止痛要穴,对牙龈肿痛、牙周炎等均有缓解效果。
2、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咬牙时肌肉隆起处。按压可缓解牙髓炎、智齿冠周炎引起的放射性疼痛。
3、下关穴在耳屏前一横指,颧弓下缘凹陷处。适用于上颌牙齿疼痛,尤其对龋齿导致的阵发性疼痛效果明显。
4、内庭穴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中医认为该穴可清胃火,对胃热型牙痛伴口臭、牙龈出血有辅助止痛作用。
穴位按压需配合正确手法,每个穴位持续按压1-2分钟,疼痛未缓解或伴随发热肿胀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冷热刺激可减少牙痛发作。
补牙后牙痛可通过调整咬合、药物镇痛、根管治疗、拔牙等方式缓解,通常由咬合过高、牙髓炎、继发龋齿、根尖周炎等原因引起。
1、调整咬合:补牙材料过高导致咬合不平衡时,需由医生调磨修复体。伴随咀嚼不适感,一般无须用药,24小时内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
2、药物镇痛:牙髓受刺激引发短暂敏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疼痛多呈阵发性,与冷热刺激相关。
3、根管治疗:牙髓炎或根尖周炎需清除感染牙髓,可能与细菌深入牙本质小管有关,表现为自发痛、夜间痛。治疗包括开髓引流、根管预备和充填。
4、拔牙:严重根尖病变或牙体折裂无法保留时需拔除患牙,通常伴随牙龈脓包、牙齿松动。术后需咬棉球止血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避免用补牙侧咀嚼过硬食物,使用含氟牙膏维护口腔卫生,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肿胀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