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牙体过短无法行冠修复时,可通过桩核修复、牙龈切除术、正畸牵引、活动义齿等方式解决。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过大的处理方案主要有以上四种。
1、桩核修复在残根内植入金属或纤维桩增强固位,再制作全冠修复体。适用于牙根长度足够且牙周健康者,需评估剩余牙体组织厚度是否大于1毫米。
2、牙龈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部分牙龈组织暴露更多牙体。适用于牙龈覆盖过多导致临床牙冠过短的情况,术后需配合临时冠保护。
3、正畸牵引通过矫治器缓慢牵拉牙根使其伸长。适用于年轻恒牙且牙槽骨条件良好者,治疗周期通常需要3-6个月。
4、活动义齿制作带卡环的可摘局部义齿。适用于多颗牙缺损或经济受限患者,需注意基牙保护和口腔清洁。
建议尽早就诊口腔修复科,医生将根据剩余牙体量、咬合关系及经济条件综合评估最佳方案,日常避免用患牙咬硬物。
牙周炎在牙片中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牙周膜增宽、硬骨板消失等特征,判断依据主要有牙槽嵴顶高度降低、骨小梁稀疏、根分叉病变等影像学改变。
1、牙槽骨吸收:牙槽嵴顶高度降低是牙周炎典型表现,早期呈水平型吸收,进展期可见垂直型或凹坑状吸收,骨吸收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
2、牙周膜增宽:正常牙周膜宽度约0.2毫米,炎症时可达0.5毫米以上,表现为围绕牙根的透射带增宽,提示局部存在炎性渗出或组织水肿。
3、硬骨板消失:牙槽窝内壁的致密白线(硬骨板)中断或模糊,表明破骨细胞活跃导致骨质破坏,常见于活动性牙周炎进展期。
4、根分叉病变:多根牙根分叉区出现透射影,按Hamp分级可分为Ⅰ-Ⅲ度,提示牙周支持组织严重破坏,需结合临床探诊深度综合评估。
建议定期口腔检查,牙周炎患者应每年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监测骨量变化,配合龈下刮治和菌斑控制等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