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

关键词: #营养
关键词: #营养
肠内营养支持适用于无法经口进食但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主要适应症包括吞咽功能障碍、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严重创伤或烧伤等。肠内营养可通过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管等途径实施,需根据患者消化吸收能力选择适宜的营养制剂。
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吞咽反射减弱,患者存在误吸风险时需采用肠内营养。可选择整蛋白型或短肽型营养制剂,通过鼻胃管缓慢输注。治疗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定期评估营养状况和吸入性肺炎风险。常见营养制剂如能全力、瑞代等。
食管气管瘘、肠瘘等患者因消化液外漏无法正常进食,需通过瘘口远端肠管实施营养支持。宜选用低渣、易吸收的短肽型或氨基酸型制剂,避免刺激瘘口。需监测瘘口引流量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联合肠外营养。治疗需控制感染并促进瘘口愈合。
广泛肠切除术后患者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初期需采用肠外营养过渡,待肠道代偿适应后逐步转为肠内营养。宜选用要素型或中链甘油三酯制剂,采用持续缓慢输注方式。需补充维生素B12、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素,定期评估剩余肠管吸收功能。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需在肠鸣音恢复后早期实施空肠营养,可减少细菌移位和感染风险。选择低脂、不含乳糖的短肽型制剂,输注速度不超过25ml/h。需监测腹痛、腹胀症状,避免刺激胰腺分泌。治疗需配合禁食、抑酶和抗感染措施。
高代谢状态患者蛋白质需求增加,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需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制剂,逐步增加输注速度和浓度。注意监测胃残余量,预防反流和误吸。治疗需结合创面处理,动态调整营养方案以满足代谢需求。
实施肠内营养期间需定期评估胃肠道耐受性,观察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保持喂养管通畅,输注前后用温水冲洗管道。营养制剂需现配现用,开封后冷藏保存不超过24小时。长期肠内营养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营养指标,根据代谢变化调整配方。建议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逐步过渡至经口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