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由饮食不当、运动不足、药物依从性差、胰岛素抵抗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优化用药方案、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1、饮食不当高糖高脂饮食会导致血糖波动,建议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餐进食。可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
2、运动不足缺乏运动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运动前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3、药物问题漏服药物或剂量不足影响疗效,需定期复诊调整方案。可能与服药时间错误、药物相互作用有关,表现为餐后血糖持续偏高。
4、胰岛素抵抗肥胖、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胰岛素作用减弱,需控制体重、改善代谢。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等疾病相关,常伴黑棘皮病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吸烟饮酒,出现持续高血糖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可以生育,但需在孕前、孕期及产后全程接受内分泌科与产科联合管理。
1、孕前评估建议孕前3-6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调整可能致畸的降糖药物为胰岛素治疗。
2、孕期监测妊娠期需每周监测血糖,定期进行胎儿超声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
3、分娩管理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及胎儿状况选择分娩方式,分娩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血糖,警惕新生儿低血糖风险。
4、产后护理产后仍需维持血糖监测,母乳喂养期间需调整胰岛素用量,新生儿需进行血糖筛查及生长发育评估。
建议计划妊娠前进行遗传咨询,孕期保持规律运动与糖尿病饮食,产后定期复查血糖及并发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