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胸椎12压缩性骨折可通过卧床制动、支具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胸椎12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肿瘤转移、病理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1、卧床制动急性期需绝对卧床6-8周,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扭转或负重活动,可配合轴向翻身预防压疮。
2、支具固定疼痛缓解后佩戴胸腰骶支具3-6个月,选择过伸位支具帮助维持椎体高度,需定期调整松紧度避免皮肤压迫。
3、药物治疗可能与骨质疏松、骨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慢性腰背痛、身高缩短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特立帕肽、唑来膦酸等抗骨质疏松药物。
4、手术治疗可能与椎体不稳、神经压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进行性瘫痪、大小便障碍等症状。需行椎体成形术或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合并脊髓损伤时需紧急减压。
恢复期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骨密度和脊柱X线。
外侧副韧带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加压、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外侧副韧带损伤通常由运动扭伤、外力撞击、关节不稳、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急性期需停止活动并用支具固定关节,避免韧带二次损伤。损伤后48小时内应严格制动,后期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
2、冷敷加压:损伤初期每2小时冰敷15分钟,配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可减轻肿胀出血。冷敷需避免皮肤冻伤。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膏等药物。药物需排除消化道溃疡等禁忌证。
4、康复训练:肿胀消退后需进行踝泵运动、抗阻训练等康复锻炼,逐步恢复韧带强度和关节稳定性。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
恢复期间建议抬高患肢促进消肿,避免过早负重行走,可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关节明显松动或持续疼痛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