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0次阅读
空腹血糖18毫摩尔每升属于严重高血糖状态,可能与糖尿病未控制、急性感染、胰腺疾病或药物因素有关,通常提示血糖长期失控而非单纯病程长短。
1、糖尿病未控制长期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会导致空腹血糖显著升高,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需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口服降糖药控制。
2、急性感染应激严重感染或创伤时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可能引发暂时性血糖飙升。需先控制感染源,同时使用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进行血糖管理。
3、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或胰腺肿瘤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伴随腹痛、脂肪泻。需胰酶替代治疗,必要时使用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
4、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干扰糖代谢。需评估用药方案,调整药物后使用西格列汀等DPP-4抑制剂辅助降糖。
建议立即就医完善糖化血红蛋白、C肽等检查,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调整,同时配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规律运动。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发病年龄、胰岛素依赖性和症状进展速度。1型糖尿病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青少年期发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中老年多发,初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
1、病因差异1型糖尿病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主要因胰岛素抵抗伴随相对分泌不足。
2、发病年龄1型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起病急骤;2型多在40岁后发病,进展隐匿。
3、治疗方式1型需终身胰岛素注射;2型初期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联合饮食运动控制。
4、症状特征1型患者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且迅速加重;2型早期症状轻微,部分患者通过体检发现。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1型患者需严格遵循胰岛素治疗方案,2型患者应注重体重管理并定期评估胰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