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5次阅读
空腹血糖7.1毫摩尔/升可能提示糖尿病,需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进一步确诊。血糖异常可能由胰岛素抵抗、胰腺功能减退、遗传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
1、胰岛素抵抗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可通过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改善,必要时使用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药物。
2、胰腺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降低,常见于2型糖尿病进展期。表现为多饮多尿,需使用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等促泌剂或胰岛素替代治疗。
3、遗传易感性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若进展需联合阿卡波糖等药物。
4、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熬夜等会加重代谢紊乱。建议每日中等强度运动,限制精制碳水摄入,避免空腹血糖进一步升高。
确诊糖尿病后应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配合规律血糖监测和遵医嘱用药。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可谨慎进行碘131治疗,但需综合评估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及并发症风险。
1、血糖控制空腹血糖需控制在8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血糖不超过11毫摩尔每升,避免治疗期间代谢紊乱加重。
2、甲状腺评估需完善甲状腺超声和摄碘率检查,合并甲亢者优先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防止碘131诱发甲状腺危象。
3、肾功能筛查碘131经肾脏排泄,糖尿病患者需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4、并发症预防长期糖尿病患者需排查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前后加强血糖监测频率。
建议治疗前后由内分泌科与核医学科联合制定方案,治疗后1周内每日监测血糖变化,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