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5次阅读
痛风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关节持续疼痛、痛风石形成、关节畸形及肾功能损害,症状按进展可分为间歇性发作期、慢性关节炎期和器官受累期。
1、间歇发作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但间隔缩短,发作频率增加,血尿酸水平持续超过正常值,需通过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控制。
2、痛风石沉积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周围形成白色结节,常见于耳廓、手指、足趾等部位,可能破溃排出石灰样物质,需手术清除配合降尿酸治疗。
3、关节畸形长期尿酸盐侵蚀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出现僵直、活动受限,X线可见穿凿样缺损,需关节腔冲洗或矫形手术干预。
4、肾脏病变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间质性肾炎,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严重者进展为肾功能衰竭,需碱化尿液并控制尿酸水平。
慢性期患者需严格低嘌呤饮食,限制内脏、海鲜摄入,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定期监测血尿酸及肾功能指标。
痛风判断结晶或溶晶需结合关节症状变化、影像学检查及血尿酸水平综合评估,主要有症状特点、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指标、病程阶段四个维度。
1、症状特点结晶期表现为突发关节红肿热痛,常见第一跖趾关节夜间剧痛;溶晶期疼痛逐渐减轻但可能伴关节僵硬,活动时仍有酸胀感。
2、影像学特征超声检查可见双轨征或关节内强回声点提示尿酸盐结晶沉积;X线显示关节周围骨质穿凿样缺损为慢性结晶标志,溶晶期这些特征可能减轻。
3、实验室指标血尿酸值超过420μmol/L支持结晶存在,溶晶治疗期间尿酸值下降但可能诱发转移性关节炎发作,需结合关节液镜检确认晶体形态。
4、病程阶段急性发作72小时内多为结晶活动期,持续降尿酸治疗3-6个月后进入溶晶期,此时关节症状减轻但需警惕晶体移动引发的二次炎症。
建议痛风患者定期监测血尿酸并完善肌骨超声检查,溶晶期应维持尿酸值300μmol/L以下至少6个月,同时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