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痛风发作时的应急处理可通过局部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止痛、减少活动等方式缓解。痛风通常由高尿酸血症、饮食不当、关节损伤、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局部冷敷:急性期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红肿关节,每次不超过20分钟,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避免皮肤冻伤。
2、抬高患肢:用枕头垫高发作的下肢关节,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肿胀。避免患肢下垂或受压。
3、药物止痛:遵医嘱使用秋水仙碱片、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
4、减少活动:发作期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关节负重或剧烈运动,穿戴宽松鞋袜减少摩擦刺激。
应急处理后需尽早就医,长期控制需低嘌呤饮食、限制酒精摄入,并规律监测血尿酸水平。
痛风判断结晶或溶晶需结合关节症状变化、影像学检查及血尿酸水平综合评估,主要有症状特点、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指标、病程阶段四个维度。
1、症状特点结晶期表现为突发关节红肿热痛,常见第一跖趾关节夜间剧痛;溶晶期疼痛逐渐减轻但可能伴关节僵硬,活动时仍有酸胀感。
2、影像学特征超声检查可见双轨征或关节内强回声点提示尿酸盐结晶沉积;X线显示关节周围骨质穿凿样缺损为慢性结晶标志,溶晶期这些特征可能减轻。
3、实验室指标血尿酸值超过420μmol/L支持结晶存在,溶晶治疗期间尿酸值下降但可能诱发转移性关节炎发作,需结合关节液镜检确认晶体形态。
4、病程阶段急性发作72小时内多为结晶活动期,持续降尿酸治疗3-6个月后进入溶晶期,此时关节症状减轻但需警惕晶体移动引发的二次炎症。
建议痛风患者定期监测血尿酸并完善肌骨超声检查,溶晶期应维持尿酸值300μmol/L以下至少6个月,同时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