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痛风常发生在关节部位,主要有第一跖趾关节、足背、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等。痛风是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突发性红肿热痛。
1、第一跖趾关节
第一跖趾关节是痛风最常累及的部位,约半数患者首次发作位于此处。尿酸钠结晶易沉积于温度较低的外周关节,该部位血供较少且承受压力大,易出现剧烈疼痛、皮肤发红及活动受限。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遵医嘱使用秋水仙碱片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抗炎,慢性期需长期服用非布司他片降尿酸。
2、足背及踝关节
足背和踝关节因活动频繁且末梢循环较差,痛风发作时可见明显肿胀和压痛。长期尿酸控制不佳可能导致痛风石形成,严重时影响行走。发作期建议冰敷缓解疼痛,避免负重,医生可能开具洛索洛芬钠片或苯溴马隆片。日常需限制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
3、膝关节
膝关节痛风发作时关节腔积液增多,表现为膝盖肿胀、僵硬及屈伸困难。肥胖或运动损伤可能诱发此处发作。急性期可抽取关节液检测尿酸结晶,配合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或别嘌醇片。恢复期应加强股四头肌锻炼,减轻关节负荷。
4、腕关节及手指关节
腕部和指间关节受累时易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需通过尿酸检测鉴别。发作时关节呈梭形肿胀,伴晨僵现象。治疗可选用依托考昔片或丙磺舒片,同时需监测肾功能。避免手部重复性劳损动作,痛风石破溃需外科清创。
5、其他少见部位
少数情况下痛风可累及肘关节、肩关节甚至脊柱,这类部位发作常提示长期高尿酸血症。耳廓也可能出现痛风石沉积。非典型部位发作需通过影像学确认,治疗原则与其他关节一致,但需警惕关节结构破坏风险。
痛风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促进尿酸排泄,避免饮酒及含糖饮料。规律监测血尿酸水平,将数值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减少发作频率。急性期过后需逐步增加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肥胖者应减重。若一年内发作超过两次或已出现痛风石,需长期进行降尿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