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抗风湿药延缓进展、糖皮质激素短期干预、生物制剂靶向治疗等方式改善病情。疾病通常与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环境诱因、感染因素等有关。
1、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药物可缓解关节肿痛,适用于轻中度发作期,需警惕胃肠黏膜损伤风险。
2、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可延缓关节破坏,起效较慢需长期服用,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3、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用于急性期短期控制炎症,使用不超过3个月,需逐步减量避免反跳现象。
4、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托珠单抗等靶向调节免疫,适用于传统药物无效者。
治疗期间需保持关节适度活动,补充钙质及维生素D,寒冷季节注意保暖,定期复查炎症指标与关节影像学评估。
降低尿酸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饮水、控制体重、药物治疗等方式实现。尿酸升高通常由高嘌呤饮食、代谢异常、肾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增加低脂乳制品、蔬菜水果摄入,有助于减少尿酸生成。
2、增加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尤其是啤酒。
3、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尿酸生成并减少排泄,通过合理运动和饮食控制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4、药物治疗对于尿酸持续升高或痛风发作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药物,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排泄。
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定期监测尿酸水平,出现关节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