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可通过起病速度、病程长短、症状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主要鉴别点包括病程进展、临床表现、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病理改变。
1. 起病速度急性肾炎起病急骤,常在感染后1-3周出现症状;慢性肾炎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病程超过3个月。
2.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典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三联征;慢性肾炎早期症状轻微,后期可能出现贫血、夜尿增多等慢性肾衰表现。
3. 肾功能变化急性肾炎肾功能损害多为暂时性,肌酐升高可逆;慢性肾炎肾功能呈进行性不可逆下降,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
4. 病理特征急性肾炎肾活检可见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改变;慢性肾炎则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等慢性病变。
出现可疑肾炎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及肾脏超声等明确诊断,日常需注意控制血压、限制盐分摄入并避免肾毒性药物。
低钾血症导致酸碱平衡紊乱主要与细胞内钾转移、肾脏排氢功能异常、醛固酮作用及代偿机制失衡有关。常见原因包括钾摄入不足、胃肠丢失、肾脏排钾过多及内分泌紊乱。
1. 钾摄入不足长期饮食缺钾或禁食时,细胞内外钾梯度改变,氢离子进入细胞内交换钾离子,导致细胞外碱中毒。需口服氯化钾补充,可选用氯化钾缓释片、枸橼酸钾颗粒或门冬氨酸钾镁片。
2. 胃肠丢失呕吐腹泻造成钾和胃酸大量流失,低钾抑制肾脏氢离子排泄,引发代谢性碱中毒。治疗需静脉补钾,同时纠正脱水,常用药物包括氯化钾注射液、葡萄糖酸钾溶液。
3. 肾脏排钾异常利尿剂滥用或肾小管酸中毒时,钾排出增多伴随氢离子重吸收增加,导致反常性酸性尿伴代谢性碱中毒。需停用利尿剂并使用螺内酯等保钾利尿剂,严重者需静脉补钾。
4. 内分泌紊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醛固酮促进钾排泄同时增加氢离子分泌,造成低钾性碱中毒。需治疗原发病,可选用螺内酯拮抗醛固酮,或依普利酮等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日常需适量食用香蕉、菠菜、紫菜等高钾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出现肌无力或心悸时应及时就医监测血钾。